鲜奶 牛奶 羊奶 奶粉
《银川日报》推出“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
来源:bob全站网页    发布时间:2025-09-26 21:21:12

  金秋时节的银川近郊处处涌动着丰收的热潮。兴庆区探索“稻虾共作”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向共赢;金凤区田间地头粮食满仓、蔬菜鲜嫩,丰收的喜悦写在每一位农民的笑脸上;西夏区以葡萄产业为纽带,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为乡村文旅发展注入新活力;永宁县聚焦蔬菜和渔业优势品类,以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种养产业为丰收季再添亮色;贺兰县多元发展瓜果种植与水产养殖,特色产业多点开花;灵武市长枣挂满枝头,红彤彤的果实成为农民增收的“甜蜜产业”……各县(市)区立足资源禀赋,以特色农业为抓手,在守护生态底色的同时激活产业动能,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在塞上大地徐徐铺展。

  9月的秋风中,赤心田乡村旅游度假区一派“红火”景象。60亩试验稻田里,稻穗轻摇、水波荡漾,工作人员拉起地笼,鲜活蹦跳的小龙虾便顺势出水,泛着诱人的红褐色。“丰收喽!”随着工作人员的吆喝声,一筐筐小龙虾被运至田边。这批小龙虾平均每斤15~17尾,体形匀称、色泽鲜亮。赤心田乡村旅游度假区采用“稻虾共作”模式,实现一田两用、生态循环,稻田为小龙虾提供饵料与栖息环境,小龙虾则除虫除草,排泄物肥田,形成“稻养虾、虾肥稻”的良性生态链。

  这幅稻虾丰收的喜人图景,正是兴庆区农业高水平发展的生动缩影。今年兴庆区以冷凉蔬菜集群建设为抓手,完成1063栋老旧温室改造,上半年蔬菜播种面积达4.8万亩,产量9.2万吨,蔬菜供应保持稳定。

  兴庆区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西部虾蟹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兴庆区首届虾蟹美食节,吸引138名全国水产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及外籍嘉宾参与,为西北虾蟹产业现代化升级树起新标杆。同时,全力推进现代设施渔业基地建设,深化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同打造国家新品种“阳澄湖1号”中华绒螯蟹示范基地暨黄河大闸蟹生态养殖园,推动水产业高质量发展。

  金秋时节,金凤区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田间地头,收割机轰鸣,农民忙碌穿梭,笑容灿烂。

  记者了解到,今年金凤区粮食生产态势良好,粮食种植培养面积达到25179亩,同比增长8.6%。其中,春小麦1773亩,播种面积同比增长18.2%;玉米21779亩,播种面积同比增长6.8%;水稻1627亩,播种面积同比增长25%。

  同时,蔬菜瓜果种植总面积4.2万亩,同比增长19.2%。其中,西瓜1.2万亩,同比增长81.5%;草莓885亩,同比增长5%;下半年设施、露地蔬菜新播种面积达2.1万亩。

  在金凤区良田镇,用新品种和新技术种植的大白菜喜获丰收,并通过高效冷链物流迅速运往北京、上海等地。在良田镇和顺新村西红柿交易市场,西红柿价格稳定,种植户收益可观。森淼生态旅游区的螃蟹养殖基地今年扩大养殖规模至550亩,预计总产量将突破10万斤。

  金凤区以一次又一次的丰收,绘就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崭新画卷。

  9月20日,西夏区2025年“农民丰收节”暨“葡园秋韵 醉美丰收”庆祝活动在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举行,吸引了大批市民与游客慕名而来。现场活动丰富多彩,《盛世丰年》《五谷丰登》等文艺演出传递出西夏区农民对当下生活的满满获得感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精彩的篮球村BA赛展现出了乡村运动活力;百家丰收宴热闹开席,西夏区“第一锅”热气腾腾新鲜出锅,香气四溢勾动味蕾;包含插秧接力、摸鱼等项目在内的丰收趣味运动会更是欢乐十足,现场笑声不断。

  据了解,西夏区今年下半年农作物种植总面积20.27万亩,预计总产量15.35万吨,总产值可达5.81亿元。其中,水稻2.88万亩,预计产量1.73万吨;籽粒玉米12.02万亩,预计产量9.02万吨;葡萄4.6万亩,预计产量2.7万吨。

  近年来,西夏区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建设、乡村治理与共同富裕,深度整合葡萄酒、枸杞、文化旅游、休闲农业等特色资源,成功建成镇北堡葡萄酒文旅产业带、南梁枸杞田园综合体、兴泾镇设施蔬菜基地等标杆项目,成功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良性循环。

  今年,永宁县农业迎来喜人收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8.57万亩,蔬菜产业生产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围绕“辣椒、番茄、香芹、山药、西蓝花、蜜薯和鲜食玉米”七大单品特性,永宁县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发展路径,特色蔬菜种植培养面积达到4.44万亩。今年,永宁县共落实蔬菜及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6万亩。

  “盐碱地里养海鲜”成为永宁县新的农业名片。永宁县引导渔业养殖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大力推广鲈鱼、虾、蟹等名优水产品养殖,引进南美白对虾虾苗860万尾、罗氏沼虾虾苗60万尾,渔业面积共1.29万亩,有效提升名特优新水产品占比及渔业经济效益。

  永宁县还聚焦葡萄酒全产业链,编制《快速推进新时代新征程闽宁镇葡萄酒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实施方案》《永宁县葡萄酒产业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县域酿酒葡萄种植培养面积达到12.4万亩,上半年葡萄酒销售额超1亿元,销售量230万瓶。

  金秋时节,贺兰县乡村大地铺展着一幅绝美丰收画卷。田垄间,饱满稻穗随风摇曳,漾起层层金色浪涛;温室大棚内,鲜红番茄缀满枝头,翠绿黄瓜垂挂藤蔓;仓库里,村民忙着分拣刚采收的西红柿、梅豆、黄瓜,笑声里满是丰收的喜悦。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区位优势,贺兰县构建起“种、养、游”多元融合的现代农业新生态。全县蔬菜与粮食种植总面积54.96万亩,年产量超67万吨,实现“四季不断档、常年有鲜菜”。其中,宁夏菜心甘甜可口,畅销粤港;丁北西芹茎粗脆嫩,备受客商欢迎;番茄果圆色艳、沙瓤多汁,是市场上的抢手货;辣椒品类丰富,兼具鲜食与加工价值;西蓝花含“硒”元素,深受南方消费者青睐。

  此外,贺兰县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5.8万亩,年繁育苗种18亿尾,培育出加州鲈等名特优品种,渔业年产值达9.47亿元;奶牛存栏5万头,生鲜乳年产量20.8万吨,成母牛单产超全国中等水准,优源润泽牧业更获评国家级奶牛核心育种场……当前,贺兰县正以绿色高质高效试点县建设为契机,全力培育更多“叫得响、卖得好”的农产品品牌,书写现代农业发展新篇。

  9月下旬,灵武市田间地头到处可见农民脸上的喜悦。累累果实压弯了树梢,丰收的作物飘散出的香气沁人心脾。走进灵武市临河镇上桥村的长枣销售基地,工人正在忙着采摘成熟的灵武长枣,大枣颗颗饱满、鲜嫩多汁。在这里,等候装货的大车早已排满了场地,等着将长枣运往全国各地。

  “这种模式已经持续多年,我们基地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冷链保鲜和运输体系,也与全国的大型商超和农贸市场建立了销售经营渠道,所以长枣根本不愁卖。”宁夏星耀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尚介绍,除了商超直采的销售经营渠道,基地还建立了“电商+物流+直播带货”的模式,消费者能够最终靠电商购买,省去中间环节。进入销售旺季以来,该基地灵武长枣每天的销量约为2万斤。

  此外,灵武市的特色蔬菜也进入了采摘高峰期。“莎妃”蜜瓜、“尚品上滩”韭菜等,通过订单农业稳定产销,每年签订订单超15万吨,实现“品牌带销量、销量促产业”。

  灵武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今年灵武市特色瓜菜产业流转土地超1.2万亩,土地流转亩均费用1300元,累计实现流转收入1560万元;提供劳务用工20万人次,工资性收入超2800万元。

  如今,行走在银川的乡村大地,一幅“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银川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聚焦“环境美”向“生活美”的全面升华,通过党建领航、产业赋能、生态守护,让一个个村庄蜕变为群众眼中“诗意栖居的家园”,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

  “黄河环境慢慢的变好,蟹越养越好,文旅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家门口就有工作!”贺兰县立岗镇永兴村村民的感慨,道出了银川乡村生态蝶变的缩影。

  作为贺兰县立岗镇的“生态标兵”,永兴村枕靠黄河、坐拥沃土,近年来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持续巩固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成果,打造绿色宜居家园。

  文明乡风带动环境整改治理,生态修复创造美好明天。永兴村村干部带头示范,开展村道路主干道、广场等公共空间整治;依托道德“红黑榜”、“美丽庭院”评比、积分超市等载体,实行环境卫生积分奖励兑换机制,让“鸟语花香”成为村庄日常。

  此外,永兴村还组建了黄河生态保护志愿服务队,深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行动。2024年该服务队先后斩获全国志愿服务大赛银奖、自治区级志愿服务大赛金奖等荣誉,以志愿力量筑牢黄河生态屏障。

  生态之变不止于永兴村。在西夏区兴泾镇泾华村,曾经的移民安置区因规划缺失、群众自发迁入等原因,一度面临“设施损毁、人居散乱、私搭乱建”的困境。2022年底,泾华村以“农房改造”为突破口,投入1183万元配套建设道路、给水、排水、燃气等基础设施,规整错乱的“蜘蛛网”线路,让村民生活条件向城镇标准看齐。同时拆除35处隐患住房、3.6万余平方米违反相关章程的建筑,63座“烂平房”变身“小洋楼”,村容村貌“颜值”“气质”双提升。

  永宁县胜利乡胜利村把“清洁行动”做到了群众心坎上。该村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建成垃圾分类站,完善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辐射全村的“户改厕”等行动让卫生条件大幅改善。

  改造过程中,胜利村党支部书记带头改造自家小院作为“样板”,邀请各级领导、群众参观并提出建议,许多村民在观看的过程中萌发了主动参与建设的想法。如今,胜利村家家户户院里种着瓜果花卉,既扮靓了村庄,又发展了庭院生态经济,大家争先竞选“美丽庭院”。

  据统计,今年以来银川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累计清理农村里的生活垃圾9.7万吨,整治村内道路1.7万公里、村内沟渠5383公里,完成1300座户厕新建改建,整改问题户厕2726座,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管控)率超79.4%;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2.7万吨,清理乱堆乱建、废弃房屋、残垣断壁等1596处。全力推动“村里村外、院里院外、屋里屋外”整体提质,村庄环境向“美丽宜居”拓展,持续擦亮乡村成色底色。

  永兴村以花田香蟹稻田主题公园为核心,打造了咖啡屋、露营地、黄河主题民宿,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农旅融合提供了坚实基础,成为“增收新路径”。

  近年来,永兴村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与村庄清洁行动,联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先后获评自治区特色旅游示范村、银川市生态振兴示范村、银川市一二三产融合示范村及贺兰县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示范村等荣誉。如今,800亩高标准稻鱼蟹立体种养产业园里,蟹苗培育、养殖、分拣全链条运营,“蟹小米”等有机农产品有口皆碑,1100亩露地西蓝花种植带动周边村民稳定增收,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正在绘就。

  胜利村大力实施乡村民宿小院改造,盘活闲置资源,走出了一条“庭院经济+民宿产业”的新路,村容村貌让居民以及游客耳目一新。如今,胜利村作为宁夏特色旅游村,8处民宿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9.8万元。在“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下,45户农户进行院落改造,引入油坊、豆腐坊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发展餐饮民宿、文创体验等新业态。丰富多彩的庭院经济促进农户增收致富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并一步步转化为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

  泾华村实行宅基地置换后,可腾退80亩土地统筹用于发展特色产业、招商引资。当地计划依托村民善经商、黄牛肉品牌知名度高的优势,融合乡村特色,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休闲旅游业;给予部分沿街住户自建营业房政策,打造美食、商业一条街,切实增强村庄吸引力,预计每年带动就业约180人,切实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今年以来,全市通过卫生庭院评比、美丽人家打造、红蓝榜评选、积分兑换等举措,鼓励农民群众投工投劳4.43万人次,慢慢的变多的居民正在携手共建清洁乡村、净美家园。

  “和美乡村”所展现的不仅是越来越干净整洁的路面、广场,也是村民越发幸福、充实、富裕的生活,一个个特色产业让乡村既有“烟火气”又有“诗意”。如今,银川正通过“向上争、财政投、多方助、群众筹”的多元投入机制,持续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让和美乡村不仅是“栖居的家园”,更是“致富的沃土”。

  银川坐拥黄河灌溉之利,四季分明的气候与独特的土壤条件孕育了众多品质上乘的农产品。如今,曾经的地方“土特产”也迎来了一场场华丽蜕变。经过科研力量的链接、市场渠道的拓展、合作模式的创新……这些“土特产”成长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大产业”。

  枸杞、羊肉、鲜奶、水产……银川的特色农产品通过产业链不断延展,串联起种养、加工、销售、文旅等多个环节,释放出澎湃活力。

  走进宁夏鑫泽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泽航农业”)1314亩的大闸蟹养殖基地,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不时泛起圈圈涟漪,增氧设备正有序运作,为水中的大闸蟹增加水氧含量。工作人员熟练地检查着蟹塘,一只只青壳白肚、耀武扬威的大闸蟹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季的到来。

  “银川的优势就是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这里的大闸蟹比南方核心主产区早上市20天。”鑫泽航农业董事长张婷介绍。

  鑫泽航农业成立于2022年。“蟹塘从10亩到20亩,再到现在流转了两个村的土地,阴差阳错凑成了1314这一个数字,可能注定了要在这个行业持久耕耘吧。”张婷笑着说,这些年除了扩大规模,公司也进行了许多研究与尝试。从2022年到现在,公司投入大约300万元用于技术引进与研发,今年3月份,公司首次引进“阳澄湖1号”蟹苗,这批蟹苗经过半年生长,如今已到了出塘的阶段。

  凭借对本地资源的精准把握和先进的养殖理念,鑫泽航农业“塞上黄河大闸蟹”品牌迅速打响。同时公司积极构建“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对周边的养殖企业、养殖户也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如今,鑫泽航农业的大闸蟹产业已逐渐形成全链条发展格局。在养殖端,鑫泽航农业尝试自主培育蟹苗,提升养殖技术;在销售端,鑫泽航农业不仅吸引外地批发商前来采购,不断的提高品牌知名度,还在蟹塘开展免费品鉴活动,让本地消费者进一步了解黄河大闸蟹。

  更让人期待的是,鑫泽航农业正积极地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我们正在规划建设生产车间,开发衍生产品,填补空档期。同时结合和美乡村项目,打造集观赏、抓螃蟹、钓螃蟹于一体的文旅体验项目,游客不仅能体验捕捞乐趣,还能现场品尝新鲜大闸蟹。”张婷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朝着集养殖、加工、销售、科研、文旅于一体的方向迈进,让塞上黄河的大闸蟹“游”向更广阔的市场。

  据市农业农村局数据,银川宜渔水面达18万亩,已划定水产养殖区11.35万亩,获批国家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6个,正大力推动“宽沟深槽”稻渔综合种养等创新模式,并统筹渔业生产与休闲观光融合发展,建设“稻渔空间”模式乡村田园综合体。同时以“妙选银川”区域公用品牌为抓手,助力特色水产品打响知名度、拓宽销售经营渠道,为水产企业延伸产业链、创新经营模式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与发展平台。

  记者走进宁夏富杨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杨食品”)的生产车间,看到本地鲜奶通过一系列工序,逐渐转化为全脂乳粉、稀奶油、浓缩奶等高品质乳制品。车间外,运输车辆有序装卸货物。

  “宁夏的生鲜乳应该是全中国最好的牛奶之一。”富杨食品行政经理白建梅说,宁夏天气干燥、沙地广布。奶牛生病少,生产的生鲜乳脂肪、蛋白质含量高且均匀,为乳制品加工提供了优质原料基础。

  富杨食品成立于2022年,自成立以来,发展速度令人瞩目。2023年初,富杨食品全脂乳粉生产线月,稀奶油生产线及浓缩乳生产线同步运营。

  目前,富杨食品每日生鲜乳消耗量可达1600吨,年处理生鲜乳可达50万吨,年产全脂乳粉14500吨、稀奶油5000吨、浓缩奶12000吨。2024年公司产值1.7亿元,2025年预计全年产值可达7亿元,产值增长率高达311.76%。

  优质稳定的本地奶源、成熟的加工技术、客户的信任与肯定,是富杨食品得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原因。

  企业的发展不仅为自身带来了良好效益,也为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富杨食品与宁夏农垦集团签订框架协议,全年以稳定价格收购生鲜乳。此外,富杨食品还积极发挥产业链带动作用,引进客户企业在宁夏建厂,加强完善本地乳制品产业生态。

  今年8月份,富杨食品的黄油生产线月建成投产,届时公司年产值将突破12亿元,推动奶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我们大家都希望进行多元化开发,让宁夏牛奶走得更深、更远、更精,让‘高质高端’成为宁夏牛奶的鲜亮名片。”白建梅说。

  富杨食品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离不开市农业农村局推动奶产业高水平发展的举措。目前,市农业农村局已制定牛奶产业生产端、加工端“双十条”政策,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政策体系。聚焦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引进飞鹤、李子园等乳品精深加工公司,推动奶酪、稀奶油等高的附加价值产品生产;统筹“银川牛奶”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培育,组织企业参加宁夏精品中国行等产销对接活动。一系列举措,推动银川乳制品产业持续深耕品质、聚焦品牌打造,助力宁夏奶产业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